学术交流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书法院举办“汉字书写: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博士后访谈活动

 为庆祝首都师范大学建校67周年和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开展20年,12月5日晚,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举办了校友“云返校”第二期暨博士后访谈活动。

从右至左依次是:孙学峰  杨磊 杨晨

 中国书法研究院孙学峰教授、师资博士后杨晨在主会场现场出席访谈,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刘靖文校友、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尹冬民校友“云返校”并接受访谈。访谈还特邀到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汉语中心副主任、汉语国际传播专业乐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春辉教授参与。与会专家学者就汉字应用与治理、书同文与国家统一、国外汉字教育、汉字书写与国际传播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从左至右依次是:刘靖文 尹冬民 王春辉 乐琦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宗成振副院长致辞,他欢迎校友“云返校”和各位专家做客我院博士后访谈,他说,首师大书法学科是全国最早招收博士后的书法学科,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走出去数十位博士后。今天邀请几位与汉字应用和国际传播相关的博士后共聚一堂,既是作为学校校庆“云返校”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场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信息交流的盛会。希望博士后们回到母校畅所欲言,把话题不断推向深入,为与会的师生提供开阔的视野,引发思考,带来启迪

 2013级博士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靖文进行主旨发言。她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深入浅出地谈了对“汉字应用与治理”的理解,认为汉字应用主要指社会公共领域(出版印刷、影视屏幕、园林景观等)和教育领域(基础教育、民族地区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等)的汉字应用;目前汉字应用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短视频错别字对青少年的影响问题、简繁字使用问题等,需要相关部门制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也需要社会监测、监督和管理。她以自己的语言文字舆情监测工作为例,结合舆情热点“汉字书写危机”和“中小学阶段书法进课堂”这一教育政策的产生、发展和落地过程,解析语言文字生活与政府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发大家思考。

 2016级博士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尹冬民,从中国书法海外传播视角,提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需求与日俱增。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文学校、中国国际学校等成为重要平台,其中中国书法成为广受欢迎的重要课程和中华文化名片。面向未来,中国书法的海外传播,首先应该加大书法人才培养、提高培养质量,打造一批善于讲述中国故事的书法传播人才,积极向世界提供书法公共产品;其次应该注意传播受众分层,在汉字文化圈和部分汉学基础深厚的欧美国家,重点通过师生互访、专业交流等提高学术水准,面向各国民众要加大兴趣体验和书法交流;最后,面对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态势和人们的需求变化,在书法传播的渠道、路径、形态等方面要注意创新。相信,中国书法以其“和而不同”的笔墨呈现,以及“美美与共”的深厚中华文化底蕴,必将走向世界。

 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春辉教授对“汉字书写”进行了“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哲学式问答,深刻阐释了汉字书写的含义以及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关系。他认为汉字书写即是用汉字进行的所有记录和创作,其中记录主要指文献,包括现实空间的和虚拟空间的;创作则包括书法、文化创意等。他提到人类文字有四大源头,而汉字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流传至今的文字体系。汉字书写的传承与传播,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命题,需要深入思考、系统研究。从传承的角度来说,目前的历史语境为汉字书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新机会。从传播角度来说,王教授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在国际上的传播是有层次的,未来要重视虚拟空间的传播和最新科技在汉字书写中的运用。他最后总结说,汉字书写的传承和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文明保留的火种,是对于人类文明的历史和未来可能形态的探索,是人类这个物种存留在宇宙的守望。

 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副主任、中文国际传播专业乐琦教授分享了她在国际学生中文课中汉字书写教育环节的经验,展示了“和而不同”、“汉语桥”汉字书写和国际汉语活动成果。她认为要提升国际学生书法课程中的中华文化上功能,应首先加强书写教材的建设、强化教学内容的中华文化元素、创新教学路径、提升书写教师专业素质。她提出,汉字书写深受广大国际学生的欢迎,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她从国际学生跨文化传播理念入手,呼吁广大书法学科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并积极与国际中文教育无缝对接,身体力行钱钟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境界。

 在访谈中,师资博士后杨晨结合自身访学经历与各位专家一起探讨书法专业如何走出去,在全球艺术史研究的背景下,希望搭建多元化平台促进书法专业问题的国际化交流,并结合国外艺术中心、博物馆所藏书法材料,丰富书法研究的视野宽度和研究方法,推进书法专业的国际化建设。孙学峰教授认为,汉语言和汉字还往往被称为中国话、中国字,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千百年来,汉字社会功能的实现是通过书写来完成的,由汉字书写衍生出的书法艺术更成为集中透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对汉字书写的讨论在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二位访谈人就相关议题和听众提问对被访谈人进行访谈,博士后和特邀嘉宾进行了回应和解答。

 汉字书写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汉字书写活动”的一体两面。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写”是汉字呈现的主要方式,对于国家治理、文明记录、文化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汉字呈现方式的巨大变化,汉字书写的“工具性”日渐缩小,学界对于汉字书写的实用价值关心渐渐淡薄。此次访谈,努力将对汉字的观察放在“书写”的界面内寻找意义,寻求汉字应用和书写研究的联结、交叉,寻回汉字书写的“初心使命”,在“计算机书写”时代挖掘“笔墨书写”在社会生活、国家统一和治理、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与会学者的探讨,既是对于汉字应用现实负有责任的关照,也是对汉字书写功用的未来可能性做殷切的引发,期待为汉字书写研究打开新的空间。

                                                                    (撰文:吉远祥  截图:曾灿彬  编辑:杨磊)